轻工协会 | 轻工企业 /
辽宁省轻工业联合会
首页>>轻工资讯>>行业要闻
辽宁省轻工业联合会简报(2024年第2期)


辽宁省轻工业联合会

 

 

 

2024年第2期)

 

辽宁省轻工业联合会秘书处                    2024年8月30日                         


   

要闻

1.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2.李强主持国务院第九次专题学习

3.中轻联携手7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倡议书》

轻工动态

1. 辽宁新增3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2. 辽宁省专精特新企业畅享“免申即享”政策,首批158户企业获得7800万元奖补资金

3. 中国日报点赞辽宁桓仁林下参产业

4. “匠心独韵”——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开幕

轻工观察

1. 中国制造如何持续走红

2. 体育经济活力迸发 小众项目成新流量密码

3. 深化改革,上海家化还需要些时间

4. 质价比时代 大窑饮品如何走通全国化之路

5. 今年月饼市场持平或略有下降 天价礼盒消失百元平价礼盒增多

6. 1-7月全国餐饮收入超三万亿元

7. “Z世代”更加注重品质生活

全面振兴轻工在行动

1. 大石桥李子节现场签订农产品合作意向金额达4.8亿元

2. 佟二堡第四届皮装裘皮国际博览会开幕

重点企业

1. 桃李面包首推中期分红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将超41亿元

2. 恒安半年营收118.36亿元净利润上升15%

3. 燕京啤酒:2024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增长47.54%,以燕京U8为代表大单品保持稳健增长

4. 全聚德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08%

5. 卫龙美味2024中期业绩全面向好 战略升级引领品类渠道双增长

6.多家外资乳企巨头在华业绩亮眼,奶粉、饮料业务成重要推手

产业集群

1.辽宁省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召开

2.工艺美术行业将培育50个特色产业集群

轻工匠心

1.非遗苗绣在创新中拥抱时尚

科技创新

1. 福州:科技助力“海洋牧场”提质增效

2. 蔬果种植不用“看天吃饭”

3. “烂菜叶”变废为宝——祁连山下的绿色发展实践

4. 奥克斯集团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聚力创新智造,提升发展优势

他山之石

1. 山东菏泽做好特色文章——深耕牡丹产业 助力富民兴城

2. 育基地、强科技、重龙头——新疆昌吉打造种业振兴高地。

3. 云南林果成长为一个个特色产业

4. 湖北省形成黄鳝苗种三大主产区 工厂化繁育规模年超十亿尾


 

要闻 

1.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等。审议通过《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金融、咨询、设计、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国际化发展,打造新的服务贸易增长点。(来源: 新华社)

2.李强主持国务院第九次专题学习。8月26日下午,国务院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主题,进行第九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强化“老有所养”的服务保障,聚焦短板弱项,持续优化政策。要大力推动银发经济扩容提质,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和推广,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场景,强化质量监管,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

3.中轻联携手7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倡议书》。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携手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造纸协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等7家行业协会,共同发布《关于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倡议书》,倡导轻工行业全面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绿色生产方式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官网)

 

轻工动态

1. 辽宁新增3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我省高花草莓、大连油桃等36个产品入选。至此,辽宁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达到7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生产、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高,并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登录公告和核发证书的农产品。农业科技为名特优新农产品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辽宁省新入选的36个产品中,由辽宁省农科院科技支撑服务的农产品达到14个。辽宁省农科院高度重视“辽字号”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助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知名农产品品牌,助力实施“三品一标”行动,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依托院地科技共建、科技特派团、科企合作、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等,深入开展“专家进企业”“百名专家支持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示范”行动,帮助企业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截至目前,省农科院科技服务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余家,选派457名科技专家进企业,授权60家技术扶持的企业无偿使用省农科院标识,打造提升农业品牌108个,为“辽字号”农业品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来源:辽宁日报)

2. 辽宁省专精特新企业畅享“免申即享”政策,首批158户企业获得7800万元奖补资金。7月下旬,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辽宁省财政厅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出台了《专精特新企业奖补资金“免申即享”政策实施方案》,据了解,新政策实施刚刚满月,全省已有首批158户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免申即享”方式获得奖补资金7800万元。受益企业表示,该政策无须提交任何纸质材料,工作流程公开透明,办事不找关系,奖补资金直接到账,十分方便快捷,政府政策红利已转化为企业内生动力。(来源:辽宁日报)

3. 中国日报点赞辽宁桓仁林下参产业。2024年8月28日《中国日报》推出“微观中国之辽宁桓仁林下参”整版报道,点赞走向世界的辽宁特色县域经济。作为“中国山参名县”,桓仁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唱山歌,坚定不移做优做强林下参特色产业和标志性产品,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美誉度和影响力,带动300多家企业和2000多个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10万多个工作岗位,林下参产品走出辽宁、畅销全国、享誉世界。对桓仁来说,林下参不仅仅是一种药材,更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当地有300多家企业和2000多个经营主体参与林下参相关产业,全县23万人口中有近一半人直接或间接从中受益。“我们已经建立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粒药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桓仁县委书记刘明刚介绍。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小小的桓仁县吸引了诸如上药好护士、天津天士力、北京同仁堂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入驻。这些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了1000多种产品的开发,促使桓仁林下参形成了集聚性的中药产业发展优势。(来源:中国日报网)

4.“匠心独韵”——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开幕。此次展出了辽宁全省能工巧匠创作的近200件民间工艺精品,涵盖了铜艺、玉石雕、琥珀雕刻、贝雕、面塑、刺绣、皮雕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直径近6米的1:18比例微缩的铜艺《祈年殿》到小有乾坤核雕《八仙过海》;从反映劳动之歌的面塑《渔歌》到讴歌时代的剪纸《共和国勋章》……彰显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展览期间同时举办了第八届辽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300余件优秀作品同台展示,200余人现场实操展示。(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轻工观察

1. 中国制造如何持续走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更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就必须向“微笑曲线”两端攀登。可根据日升日落自动调节亮度的电视机,能精准规划路径并带有拖布自清洁功能的扫地机器人,搭载全新传感器、噪声小、耗能低、还能远程一键除醛送风的空气净化器……依靠品牌升级、品质升级,质量过硬且越来越智能、绿色的中电,既赢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也在全球“圈粉”。今年前7个月,包括洗衣机、吸尘器、液晶电视在内的家电累计出口4091.9亿元,同比增长18.1%,高出全国出口整体增速11.4个百分点。某种意义上而言,品牌是质量的体现,而质量则是品牌的根基。有卓尔不凡的品质,才会有闪耀世界的品牌。(来源:人民网)

2. 体育经济活力迸发 小众项目成新流量密码。“最近几年,攀岩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关注。”北京市丰台区攀岩馆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客流量比平时大概增加30%。在奥运效应和暑期效应带动下,攀岩、冲浪、滑板等小众运动项目掀起热潮,拉动体育消费增长,为体育经济活力持续迸发注入新动能。据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统计,2023年我国攀岩人口数量已近50万人。中国登山协会网站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岩馆数量达636家,比2022年增长31%,数量超过美国。从主要分布城市看,上海、北京的岩馆数量保持“断崖式”领先。攀岩运动的火爆也带动了相关职业的市场需求。“现在攀岩用户越来越多,高水平攀岩训练需要多样化的攀岩线路,岩馆也更加注重线路设计的难度和趣味性。”攀岩线路一般由专业的定线员设计。目前,北京的岩馆基本每两周换一次线路,优秀的定线员在市场上十分抢手。除攀岩外,冲浪、滑板、射箭等小众项目的热度明显提升,带动相关消费增长。唯品会数据显示,7月下旬以来,登山和攀岩装备销量同比增长97%,冲浪和潜水装备销量同比增长74%。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攀岩防滑粉、攀岩头盔、攀岩鞋的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51%、42%、40%;冲浪泳装、冲浪脚绳、冲浪板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473%、175%、40%。在滑板产品消费中,“90后”和“00后”成为主力军。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表示,奥运带动的这些消费现象说明,体育消费作为新型消费、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重要性正在加速显现,仍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相关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体育消费总规模为1.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2.8万亿元。小众、高端时尚体育项目的兴起发展,为体育消费注入新动能。(来源:中国证券报)

3. 深化改革,上海家化还需要些时间。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家化)近日披露了2024年半年报,这家刚刚完成换帅的百年国货美妆企业再度受到市场关注。财报显示,上海家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21亿元,同比下降8.51%;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下降20.9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下降10.36%,同口径扣非净利润同比上升9.06%。从化妆品整体市场表现来看,当前消费仍处于弱复苏状态。据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半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无论从6月单月数据还是前6月总额,化妆品零售额已经跑输大盘,6月单月化妆品零售数据更是大幅下滑14.6%。在此背景下,欧莱雅、宝洁和联合利华等国际美妆集团上半年在华销售也受到较大影响。上海家化依然保持了经营质量稳定。从财务数据上来看,上半年末公司存货、应收账款以及其周转天数同比均下降,同时实现经营性现金流4.88亿元,高于归母净利润。随着林小海在今年6月股东大会上正式出任上海家化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制定了“在大品类中做小品牌,在小品类中做大品牌”的发展策略, 希望在传统的规模品类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将通过研发力、专业力与创新力,拓展细分品类,成为细分品类。(来源:北京商报)

4. 质价比时代 大窑饮品如何走通全国化之路。自成立以来,大窑饮品选择深耕餐饮渠道,沉下心来“干脏活累活”,用贴心服务不断提升餐饮渠道的数量和规模,成为全国各地的美食CP。今年,大窑饮品推出窑果乐双柚汁和查元香无糖茶饮等,作为大汽水的补充,持续强化在餐饮渠道的站位,更大限度发挥渠道优势,让新品迅速登上餐桌,与消费者形成更好共鸣。同时,通过严控价格体系并让利终端,进一步强化渠道的粘性,以“质价比”收获认可。在餐饮渠道做加法,电商渠道大窑饮品同样在发力。今年,大窑饮品电商部门将直播业务转移至杭州,叠加当地丰富资源和人才储备,策划多场新品专场直播、达人联合直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直观、实时的购物体验。大窑饮品的全国化战略,意味着将直面大江南北更多元的消费需求、更个性化的口味。以“质价比”为导向契合需求,也决定了在产品端的两大思路。其一是品类做加法,形成多元化矩阵。近期,大窑饮品相继带来大窑冰畅(凤梨)、冻梨、青柠、窑果乐双柚汁、沙糖桔果汁汽水等新品,还用心将经典大汽水全面升级为果汁版,带来别样的味蕾享受。其二,除劲爽大气的感官以外,大窑饮品还不断叠加健康时尚元素。针对健康养生人群,不仅在经典碳酸家族系列基础上推出大窑0糖,还有红枣山药饮、植物蛋白饮料生椰花生露、查元香无糖茶饮等,在更多场景里契合消费者的情绪价值与自我满足。目前,大窑饮品已在内蒙古、吉林、辽宁、宁夏、陕西、山东、安徽打造七大智能生产基地,其中陕西大窑已于今年5月投产,山东大窑也进入投产倒计时。(来源:新华网)

5. 今年月饼市场持平或略有下降 天价礼盒消失百元平价礼盒增多。8月15日,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发布预测,预计今年中秋月饼产量在30万吨,销售额在200亿元左右,相比上年持平或略有下降,并表示今年500元以上的天价月饼礼盒已基本退出常规市场。今年的月饼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平价月饼礼盒和高价礼盒并重。电商平台上,标价499元的月饼礼盒数量依然众多,但低于100元的礼盒数量也并不在少数,特别是部分酒店、知名品牌推出了更小规格的月饼包装,价格也在百元左右。2022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提出,对单价超过500元的盒装月饼实行重点监管。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由于中秋销售周期短,因此市场竞争更加集中、激烈,且由于今年消费理性回归,预计今年中秋节月饼产量在30万吨,销售额200亿元,与去年持平或略有下降。目前主流月饼礼盒集中在70元到220元之间,平价礼盒多在60元以下,500元以上天价月饼礼盒已基本退出常规市场,月饼过度包装的问题也得到遏制,抽检合格率为。同时,月饼健康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据京东当天发布的月饼趋势报告称,56%的受访者关注月饼原料的健康化,2023年无糖和低糖月饼销售大多有20%以上的增长,预计今年这一品类增长会更快。今年也是月饼新标准落地的第一年,2023年修订发布了GB/T 19855-2023《月饼质量通则》,该标准替代GB/T 19855-2015《月饼》,于2024年4月1日正式实施。新规中规定,月饼馅料不应使用鱼翅等野生保护动物食材,不宜使用燕窝等名贵珍稀食材。但在电商平台上,鱼翅等月饼礼盒已经不见踪影,但使用燕窝、海参等作为卖点的月饼礼盒仍不在少数。(来源:第一财经)    

6. 1-7月全国餐饮收入超三万亿元。统计局8月15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7月,全国餐饮收入4403亿元,同比增长3.0%;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17亿元,同比下降0.7%。2024年1-7月,全国餐饮收入30647亿元,同比增长7.1%;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8418亿元,同比增长4.6%。据中国烹饪协会分析,7月份,全国餐饮收入、限上餐饮收入增速环比下降2.4个、4.7个百分点。全国餐饮收入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7%,比重比上月提升了0.4个百分点。全国餐饮收入增幅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0.3个百分点。

7. “Z世代”更加注重品质生活。在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培育壮大新型消费背景下,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Z世代”人群的消费需求、消费特征和消费观念等值得关注。“Z世代”群体具有旺盛的消费力和强烈的购买意愿,盲盒的随机性和未知性正好满足了他们追求新鲜感和刺激的心理需求;他们乐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盲盒战果和独特品位,盲盒消费已成为年轻人之间的“社交货币”。调研发现,不仅是自己收藏,在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上,收盲盒、卖盲盒已经成了不少爱好者的常规操作。许多平时很难抽到的隐藏款、限定款或绝版款式,在二手平台上都能找到。“Z世代”因自带网络基因,所以又被冠以“网生代”“互联网世代”等称谓。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在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口总数约为2.6亿。据各方面的大数据预测,“Z世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20%,但所贡献的消费规模已占到40%。未来10年,73%的“Z世代”人口将会成为职场新人;到2035年,“Z世代”整体消费规模将增长4倍至16万亿元,可以说是未来消费市场增长的核心要素。相关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喜欢国潮文化的人中,84.9%喜欢中国风、国潮风格的服饰,还有75.1%的用户表示,沉迷国风穿搭的原因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提升。穿新中式服装,喝新中式茶饮,拍新中式写真……近年来,国潮国风产品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成为消费新趋势。由新华网联合得物App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对比10年前,国潮搜索热度涨幅超过5倍,“90后”“00后”贡献了74%的国潮消费。如今,“Z世代”群体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他们热衷于追捧国潮品牌,对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情有独钟。无论是穿着汉服、品尝国潮美食,还是使用国潮电子产品,年轻一代消费者都展现出对国潮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据统计,在国潮消费项目中,融入故宫、敦煌、三星堆、山海经、十二生肖等元素的产品备受年轻人青睐。国货“潮品”的创新发展不断满足着“Z世代”群体多元化、个性化、圈层化的消费需求。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不少“Z世代”群体高度依赖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旅游信息和分享旅行体验。在旅行过程中,他们热衷于拍摄精美的照片和视频,并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分享给朋友和粉丝,在满足社交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口碑传播。统计显示,19岁至30岁人群占淘宝、天猫上宠物零食消费群体的50%以上,“Z世代”成为宠物产业崛起的主要动力。在选购宠物用品特别是食品时,很多消费者认为质量和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其次才是价格、品牌。据观察,“00后”比“90后”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度更高。

全面振兴轻工在行动

1. 大石桥李子节现场签订农产品合作意向金额达4.8亿元。8月14日,为期两天的2024大石桥市第五届“大红袍李子”文化旅游节暨名优特农副产品展销会闭幕,16家企业现场签订农产品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达4.8亿元。营口大石桥市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还盛产水稻、水果、水产品、畜牧和蔬菜“三水一牧一菜”产品,荣获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大石桥市培育创建和省级农产品品牌33个,拥有“营口大米”“营口大闸蟹”“营口小米”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博洛铺小米”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别是“大石桥大红袍李子”,荣获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优质果品大赛银奖,成功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商标,并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名录。目前,周家镇李子栽培面积达1.5万亩,种植果树60万株,年产李子700万斤,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来源:辽宁日报)

2. 佟二堡第四届皮装裘皮国际博览会开幕。8月22日,中国皮草之都·2024佟二堡第四届皮装裘皮国际博览会在辽阳市开幕。博览会期间,近万名全国客商慕名而来。佟二堡是中国三大裘皮皮装市场之一,裘皮服装销量约占全国60%,是建制镇示范试点镇、特色小镇、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示范集聚区。2024年上半年佟二堡市场线上线下销售额完成31.2亿元,同比增长5.8%;佟二堡皮毛制品区域品牌价值达108.72亿元,位列全省第四。(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重点企业

1. 桃李面包首推中期分红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将超41亿元。8月12日晚间,桃李面包公布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30.21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9亿元。公开资料显示,桃李面包一直专注于以面包及糕点为核心的烘焙类产品的生产及销售业务,核心产品为短保面包。公司采取“中央工厂+批发”的经营模式,目前已在全国投产了22个生产基地,拥有近千家经销商。半年报显示,桃李面包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30.21亿元,同比下降5.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9亿元,同比微降0.60%。其中,第二季度单季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75亿元,同比增长14.24%。公开数据显示,自2015年上市以来,截至2023年底,桃李面包已累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97亿元,且已连续9年进行现金分红,累计分红39.6亿元。“除了5个在建工厂,桃李面包目前已建成投产了22个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产能布局。”(来源:证券日报) 

2. 恒安半年营收118.36亿元净利润上升15%。8月19日,恒安国际在香港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公告。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营收118.36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去年同期下滑3.0%。其中,集团整体毛利上升3.9%至39.36亿元,毛利率上升至33.3%;经营利润上升11.4%至18.96亿元;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大幅上升15%至14.09亿元。纸巾业务整体营收69.51亿元,占集团整体收入约58.7%,市场份额保持领导地位。其中,集团的湿纸巾业务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营收同比大幅增长20.4%至5.92亿元,毛利率为52.2%,继续保持行业领导地位。 卫生巾业务营收31.47亿元,占整体收入约26.6%。上半年,集团电商及新零售渠道(包括零售通及新通路)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销售收入增长8.5%至37.6亿元,占集团整体销售上升至31.8%。作为行业的领跑者,恒安集团将持续实行三大核心策略,包括“聚焦主业”、“品牌引领”及“长期主义”,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集团积极拓展及延伸女性健康、婴童健康及老年健康等产业,持续提升整体竞争力,致力成为“国际的家庭生活用品企业”。(来源:新华网)

3. 燕京啤酒:2024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增长47.54%,以燕京U8为代表大单品保持稳健增长。8月19日,燕京啤酒发布公告称,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规模持续扩大,净利润大幅增长。公司实现啤酒销量(含托管经营)230.49万千升,实现营业收入80.46亿元,同比增长 5.52%,实现归属净利润7.58亿元,同比增长47.54%。公司坚定推进大单品战略,以燕京U8为核心,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同时,公司还推出了燕京V10、狮王精酿等一系列中高端产品,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来源:财经网)

4. 全聚德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08%。8月19日晚,全聚德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2.87%;实现利润总额3184万元,同比增长1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34万元,同比增长5.08%。2024年上半年,公司围绕“餐饮运营商业化”“餐饮产品食品化”,以全聚德品牌160周年庆为契机,面向消费者,融合发展堂食、外卖和食品业务“双主场”,满足多元化场景消费新需求,实现收入利润同比增长。报告期内,全聚德通过打造爆品、品牌联名、股东回馈等创新食品产品,丰富食品产品结构,努力撬动食品收入提升。超级单品——全聚德手工片制烤鸭迎合市场消费需求,荣获首旅集团“年度创新评选决赛一等奖”。与预制菜品牌“朕宅”联名开发烤鸭卷和烤鸭披萨2款新产品;与动画短视频带货IP“我是不白吃”联名合作推出8款新产品;与五芳斋强强联手,研发推出新口味粽子产品;举办股东回馈活动,推出全聚德纪念款白酒。此外,积极参与地坛庙会、首旅精彩生活节、春季糖酒会等市集、展会,展示食品新产品。(来源:证券日报网)

5. 卫龙美味2024中期业绩全面向好 战略升级引领品类渠道双增长8月15日晚间,卫龙美味(股票代码:9985.HK)2024年中期业绩出炉,数据显示卫龙今年上半年总收入约为29.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6.3%,毛利约为14.6亿元,同比增长32.2%。净利润约为6.2亿元,同比上升38.9%。卫龙菜制品收入约达14.6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56.6%;面制品收入约达1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整体经营结构表现健康均衡。卫龙持续优化企业战略,在“多品类大单品”的策略基础上提出“卫龙不只是一种辣”的全新品牌主张,公司产品布局和渠道铺设实现结构性优化,各大品类实现线上线下齐增长,公司经营效率得到持续性提升。休闲零食、软饮料等食饮赛道景气度较高。聚焦至辣味休闲食品行业,代表性企业卫龙美味在一二季度通过升级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全渠道建设等行动,报告显示,卫龙上半年营收约29.4亿元,同比增长26.3%;净利润取得约6.2亿元,同比增长38.9%;整体毛利率水平亦有所提升,增加2.3个百分点。仅6个月内,卫龙就先后推出青柠味脆火火辣脆片、麻酱火锅味小魔女魔芋素毛肚、小魔女魔芋素板筋、榴莲辣条等新品。(来源:新华网)

6. 多家外资乳企巨头在华业绩亮眼,奶粉、饮料业务成重要推手。在日前已公布半年报的外资乳企巨头中,雀巢、菲仕兰、达能亦指出中国市场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其中,奶粉、饮料等业务达到助推作用。雀巢在2024上半年财报中指出,上半年,集团总销售额为450亿瑞士法郎,有机增长率达2.1%。其中,雀巢在大中华大区净销售额达到215亿元人民币,食品饮料业务实现有机增长率1.6%,速溶咖啡、宠物食品、糖果和婴儿营养业务都取得了市场份额的增长。菲仕兰在半年报中提到,2024年上半年,其营业利润大幅提升,增至3.01亿欧元,净利润增至1.83亿欧元。另据达能公告,公司2024年第二季度销售收入69.38亿欧元,同比增长4.0%,其中销量与组合贡献了2.9%的增长,价格因素带动了1.0%的增长。由此,上半年销售收入达137.57亿欧元,同比增长4.0%,其中销量与组合贡献了2.1%的增长,价格因素带动了2.0%的增长。具体来看,上半年,达能在中国、北亚及大洋洲地区实现销售收入18.41亿欧元,同比增长8.6%,当中第二季度销售收入为10.01亿欧元,同比增长8.4%。“在中国市场,生命早期营养品和医学营养品两大业务持续保持有竞争力的发展势头。(来源:财经网)

 

产业集群

1.辽宁省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召开8月23日,辽宁省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在沈阳召开。今年上半年,22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0360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61.4%,一批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占比34%,超过1/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5%,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难题,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动力。郝鹏对进一步推进全省产业集群建设提出六点要求。一要在深入研究分析上再用力、下功夫,提高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二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再用力、下功夫,推动产业集群换挡提速。三要在项目建设上再用力、下功夫,推动产业集群蓄力充能。四要在引育龙头企业上再用力、下功夫,推动产业集群建圈强链。五要在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功能上再用力、下功夫,推动产业集群提质扩容。六要在营造良好生态上再用力、下功夫,为产业集群发展保驾护航。(来源:辽宁日报)

2.工艺美术行业将培育50个特色产业集群。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打造50个产业布局合理、集聚程度高、服务体系健全的工艺美术特色产业集群,培育100个消费引领能力强的区域品牌,打造500个工艺美术产品创新案例,(来源:人民日报)

 

轻工匠心

1.非遗苗绣在创新中拥抱时尚。苗族妇女焦洪秀的作品近日获得了国际艺术设计大奖。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苗绣入选了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岁的焦洪秀成长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炉山镇洛棉村。自幼看着母亲染布、刺绣、缝制衣服,焦洪秀对苗绣等非遗文化充满兴趣。2018年,焦洪秀成立文创公司,主要从事民族传统特色手工艺人才培养及相关产品研发销售。每年,焦洪秀都会接待不少研学、考察的团队。她也受邀到很多地方开展培训。截至目前,焦洪秀累计参与培训了700多人次。她也因此被聘为贵州省妇联“锦绣计划”智库专家,并于2023年获得贵州省“最美绣娘”、省级“乡村工匠”等荣誉。在她的工作室里,不仅展陈着高端定制的民族服饰,也有很多融入了刺绣、蜡染等非遗元素的日常用品。“苗绣的可塑性很强,不仅可以是民族服装的经典装饰,也能成为诸如抱枕、箱包、鞋帽等日常用品的时尚搭配。”为了让民族非遗文化从“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赋能乡村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苗绣等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越来越大。自2012年以来,贵州省相继出台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此外,贵州还积极搭建国际展示平台,如2023年9月在意大利米兰主办《中国苗·艺术展》,向世界展示了纹样图案繁复精美、手工工艺细腻精湛的苗绣作品。(来源:新华社)

 

科技创新

1. 福州:科技助力“海洋牧场”提质增效。在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广袤的海面上,一台长92米、宽36米的“大块头”引人注目。它就是半潜式渔旅融合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也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向深远海、机械化、智能化转变的“探路者”。“闽投1号”运营方福州福鱼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航介绍说,与传统网箱7至8米的养殖深度不同,“闽投1号”采用海工平台半潜式结构设计,具有更好的抗风浪能力,养殖深度可达25米。由于离岸较远,海水的溶解氧含量更高,大黄鱼有了更宽敞的“住宅”和可以“深呼吸”的环境,成品鱼品质较传统网箱也更优。自2022年投产以来,“闽投1号”带动了周边养殖户共建“海洋牧场”,进行大黄鱼中幼苗接力养殖,去年共销售成品大黄鱼100余吨,合作养殖户每斤的收益提升了7元,实现了“海洋牧场”提质增效。“闽投1号”是福州向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从2018年开始,福州推动鲍鱼、大黄鱼等海水养殖业从内湾逐渐向深远海、智慧养殖转变。截至目前,福州全市已成功下水深远海养殖平台12台(套),成为全国规模更大的智慧“海洋牧场”之一。“闽投1号”等多个深远海养殖平台实现了“福州造”,海洋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福建省闽投深海养殖装备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说,“闽投1号”以智慧渔业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处处可见“黑科技”。这里不仅搭载了自动投喂、捕捞设施,还配置了视频监控、水质监测、5G通信基站等设施。各种信息和参数实时投放在屏幕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渔业养殖。此外,平台搭载了光伏发电设备和储能电池,配备海水淡化装置和污水处理设备,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还能为生产生活等提供支持。以旅促渔、以渔带旅,一条陆海联动的渔港亮丽风景线正在闽江口形成。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数据显示,2023年,福州渔业产值691.85亿元,水产品产量307.5万吨,海洋生产总值3250亿元,均位居全国前列。(来源:新华社)

2. 蔬果种植不用“看天吃饭”。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四维生态数字农业产业园,走入数智植物工厂,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在这里生长,“阳光”则是LED光照。不仅不需要阳光,这里种植植物也不需要土壤和农药。这家数字农业产业园去年10月开园,前不久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没有阳光和土壤,植物如何生长?“简单来说,用LED植物光照代替了太阳光照,以营养液搭配水或基质模拟了土壤。”四维生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华桂潮博士说,传统农业种植主要“看天吃饭”,如今通过LED植物光照、垂直立体种植、植物营养与无土栽培、环境智能控制等新技术,也可以实现整年连续生产。数智植物工厂还能根据不同蔬果对光照的不同需求,定制专属的光照配方,同时控制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湿度、营养液等植物生长所需指标。得益于全封闭的种植空间,杜绝了外部虫害、病害的侵入,蔬果所需的营养通过水和营养液进行精准灌溉,无需农药。这里每一种蔬果都有一份详细的“体检报告”,检测数据显示,这些蔬果零农残,无重金属污染。相比传统种植,数智植物工厂肥料使用量减少约90%,灌溉用水减少95%,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该种植模式在土地贫瘠、气候条件不适宜传统农业耕作的地域优势比较显著。据介绍,数智植物工厂相关技术已在多地应用。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新建的四维生态数智草莓基地,种植面积达5000平方米,预计年产量180吨。在浙江温州市四维生态数智植物工厂,育苗培育周期显著缩短,种苗生长健壮、根系繁茂,移栽后成活率高且具备抗病虫害等特性。(来源:人民日报)

3. “烂菜叶”变废为宝——祁连山下的绿色发展实践。尾菜是蔬菜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残叶,俗称“烂菜叶”。蔬菜流通环节产生的尾菜量大且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难度大、处理成本高。在地处祁连山东端的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农技人员研发了一套将尾菜加工成优质青贮饲料的新技术。2024年全县种植高原夏菜17.2万亩,预计能够实现产值9.76亿元。随着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大,尾菜也给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于是天祝县开始积极探索研发尾菜处理技术,因地制宜研发出将尾菜与藜麦、小麦等农作物秸秆混合,加工成青贮饲料的新技术。(来源:新华网)

4. 奥克斯集团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聚力创新智造,提升发展优势。截至目前,奥克斯集团拥有国际领先技术17项、专利2万多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标准55项、行业标准16项和团体标准74项。聚焦智能化等市场需求,奥克斯集团近3年研发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凭借持续技术创新,集团在变频控制等领域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奥克斯集团在海内外共拥有6个研发中心,研发技术人员超过5000人。奥克斯集团宁波空调工厂已实现关键设备互联,智能化率达85%以上,关键质控点自动化率达。(来源:人民日报)

 

他山之石

1. 山东菏泽做好特色文章——深耕牡丹产业 助力富民兴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对菏泽发展牡丹产业、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菏泽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推动牡丹种植、加工、商贸、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从一朵花到一条产业链的美丽蝶变。2023年,菏泽牡丹产业实现总产值108亿元,直接带动逾10万人就业,间接带动约50万人就业。如今,通过选育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菏泽牡丹已实现四季供应。在菏泽,牡丹产业持续壮大,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种植程度不断提升——40余万亩种植面积,30余处标准化种植基地;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培育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80%;苗木出口量占全国90%。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发展到120余家,26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等30多个和地区。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介绍,全县2万余人从事书画产业,2023年创作作品120余万幅,综合产值超20亿元。2023年,菏泽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4亿元。今年上半年,菏泽地区生产总值2390亿元,同比增长6.5%。(来源:人民日报)

2. 育基地、强科技、重龙头——新疆昌吉打造种业振兴高地。 干燥的气候、充足的光照、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积温条件……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昌吉回族自治州从新世纪初就开始尝试布局制种产业。截至2023年,全州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产各类良种40万吨,其中玉米种子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为将自然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昌吉回族自治州出台了一系列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制种规范上,当地编制并发布高于国标,涵盖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昌吉玉米种子”标准;在政策扶持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制种大县建设等项目,用水优惠、金融扶持等政策带动制种产业发展;在品牌打造上,借助“昌吉玉米种子”区域公用品牌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了九圣禾、金丰源等多个国内种业知名品牌,培育种子企业达74家。为满足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市场育种要求,种子企业摸索发展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的运营模式,确保制种基地保持长期稳定。培育良种离不开科研支持。从2018年开始,新疆农业农村部门便摸索将新疆制种相关企业、科研单位组织起来,成立玉米、棉花、小麦以及特色作物4个育种攻关联合体,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制种龙头企业是构建“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的关键主体。此外,昌吉回族自治州制种企业还在全国多个农业产区布局科研中心。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建行新疆分行创新“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模式,以种子龙头企业对种子独占权为质押基础,将评估公司对选定种子估值作为质押依据,通过这种新型融资模式,提高制种企业授信额度,助力新疆制种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昌吉回族自治州制种产业产值达到57亿元,一些企业走出国门,投身国际市场。新疆金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明说,“去年我们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了价值超过300万美元的种子,后续我们还将争取在国外建成育种基地。”(来源:新华网)

3. 云南林果成长为一个个特色产业。云南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均居全国前列,广袤的森林蕴含着巨大的食物生产潜力。孟连牛油果种植面积占全国七成以上,临沧成为澳洲坚果全球更大产区,云南产的本土咖啡、蓝莓受到市场追捧……近年来,云南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努力向森林要食物,林果成长为一个个特色产业,丰富了广大消费者的餐桌,也鼓起了农民的腰包。种植面积超10万亩,占全国七成以上,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名副其实的国产牛油果第一县。其实,孟连县最初试种的牛油果面积,也就10亩。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开始在国内试种牛油果,2019年才批量上市,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培育一个本土化新品种,不容易。祁家柱的公司已经研发了覆盖早中晚熟、9个类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牛油果品种。为缩短农户从种植到收获的时间、降低种植成本,今年开始公司还研发了大苗繁育技术,农户移栽后只需两年就能有收益。“牛油果脂肪中80%都是不饱和脂肪酸,与其他常见水果比,牛油果的钠、钾、镁、钙含量也相对较高。”牛油果近年来逐渐成为市场追捧的“明星水果”。2023年孟连牛油果鲜果产量达1.73万吨,占全国牛油果产量的80%,成功替代我国牛油果消费中15%左右的进口份额。早在1991年,永德县便试种成功澳洲坚果,发展至2023年,临沧全市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262.77万亩,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0%。2017年,田小映返乡流转了30多亩土地种澳洲坚果。依靠落头开心、保花保果、果园放蜂三个关键技术,配合嫁接改良新品种,大红山基地的坚果平均亩产从不足100公斤增加到340.56公斤。临沧市镇康云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厂。去年加工了3500吨,今年预计能超过1万吨。国产澳洲坚果从采摘、加工到送达消费者手中,最短只需15天,而且奶香更浓。卓莓、科思达、联想佳沃等企业纷纷在云南布局小浆果产业,如今生产基地已达25万亩。其中,错峰上市的云南蓝莓,成了年产10万余吨的大产业。“市场要精品,我们就生产精品”“早在1892年,云南就开始引种咖啡,但最近几年,云南咖啡才逐渐走红。”高黎贡山脚下,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种下的1.38万亩咖啡林郁郁葱葱,20世纪80年代,云南就开始规模化种植咖啡。种的是不少,可咖农只管种,不会销,在保山、普洱等咖啡产区,咖农常常因为价格低迷而弃种,咖啡产业一度陷入了“低价——砍树——价高——种树”的循环。如何跳出这个循环?问题还是出在咖啡品质、品牌上。近年来,云南省瞄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不断提升咖啡品质,打造本土咖啡品牌。“市场要精品,我们就生产精品。”王加维说,精品咖啡是选品、种植、采摘、加工、烘焙等各个环节连锁反应的结果,瞄定市场需求,新寨村开始引进龙头企业。近年来,咖啡加工企业逐渐在新寨村集聚,全村拥有13家咖啡加工企业、5个咖啡庄园和100家特色咖啡小院。去年,新寨村接待了约15万游客,咖啡年产值达1.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新寨村是云南省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云南种植咖啡面积达114.6万亩,生豆产量14.6万吨,综合产值超590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来源:人民网)

4.湖北省形成黄鳝苗种三大主产区 工厂化繁育规模年超十亿尾黄鳝是湖北省特色水产品之一。近年来,得益于黄鳝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突破,湖北省黄鳝苗种供应持续向好,已形成仙桃市、荆州市、咸宁市三大黄鳝苗种的主产区,工厂化繁育规模分别达到9.5亿尾、1亿尾、0.7亿尾,分别占全省79.1%、8.3%、5.8%。黄鳝拥有独特的“雌雄转换”特性,人工繁殖困难,苗种短缺是产业发展的瓶颈。2019年以前,湖北省黄鳝繁殖主要靠仿生态繁育,即通过模拟野生环境来进行繁殖。2019年,我省突破黄鳝苗种繁育技术,工厂化繁育(黄鳝全人工繁育技术)被推广应用,已成为黄鳝苗种繁育的“主旋律”。专家表示,工厂化繁育相较于仿生态繁育产孵效果好、可多次繁育、苗种质量高等优势。试验示范结果显示,工厂化繁育黄鳝苗种的出苗效果和产量均是仿生态繁育方法的2到4倍,且孵化全过程直观可见,网箱养殖成活率更高,有效解决了外购苗种一哄而上而引发的坐地起价、质次价高等问题,稳定了苗种市场,降低了养殖户生产成本。在黄鳝苗种繁育规模上,仙桃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该市培育工厂化繁育主体5家,建成工厂化繁育车间1.7万平方米,成功打造成全国更大的黄鳝繁养基地。(来源:湖北日报)